我省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来源:社区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9-22   浏览次数:10



我省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将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强省建设重要内容,推动各地各部门各校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断巩固教育阵地,创新工作机制,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开发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现将全省有关工作情况和无锡市、苏州大学、盐城市射阳县典型做法予以编发,供各地各校学习借鉴



积极推进社会教育现代化

着力建设学习型江苏


我省坚持把社会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要内容,通过完善办学网络、增加资源供给、建设数字平台、打造特色项目等方式,多措并举将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将知识推送到各类屏幕上,让更多城乡居民想学就能学,越学越方便。

一、坚持覆盖城乡,推进五级社区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鼓励社区教育机构与各级各类学校、行业企业、文博场馆等合作办学,将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转化为全民终身学习资源。全省共建成各级开放大学86所、县(市、区)社区学院100所、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1234所、村(社区)居民学校(老年学校)1.5万余所,形成较为完善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达标率100%。南京、常州、苏州入选全球学习型城市(数量占全国1/4,位居全国第一),9个设区市入选全国学习型城市(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二、坚持围绕大局,落实国家战略服务重点人群。服务乡村振兴,建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15个、高水平农科教结合富民示范基地55个、教育服务“三农”高水平基地104个,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妇女、农村管理人员等群体,常态开展种养殖技术、直播电商、家政服务、文化素养提升等线上线下培训。服务社区治理,建设社区大讲堂、文化之家、法治园地和学习体验基地,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居民素质提升。服务困难群体就业创业,通过“菜单定制式”培训,为社区就业困难居民提供就业创业培训。连续举办20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引导大家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坚持高位推动,提升老年教育覆盖率参与率。省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促进老年学习的决定》,在全国率先以重大事项决定方式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将“加快老年大学建设”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在江苏开放大学挂牌成立江苏老年开放大学,全省各设区市至少建有4所、县(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乡镇(街道)老年教育机构覆盖率超70%,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超25%。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向老年人开放,建成高校“银龄学习中心”74个。积极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将老年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养老院、养老社区,建成42个省级“养教联动”基地。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江苏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评价实施方案》,将“乡镇(街道)老年教育机构覆盖率”“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两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四、坚持数智赋能,搭建全省终身学习数字平台。以“江苏学习在线”为基础,整合“江苏老年教育”“江苏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等平台,加强各地平台数据的对接融通,完善APP、公众号、小程序等功能,融入AI智能服务,构建全省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终身学习平台,为居民提供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等一站式服务,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平台累计发布数字化课程资源3900余门,其中视频单元5.5万余个,共计1.5万余小时,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共享。

五、坚持品质引领,大力开展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创建国家级品牌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18个、品牌课程35门,建成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74个,入选全国“最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9个,68人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其中8人获评全国“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数量和层次均位居全国前列。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地方特色学习资源、引进省外优质学习资源等方式,形成多门类、多层次、有特色的社会教育资源库。遴选认定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367个、省级老年教育学习资源库子库项目243个,推介省级“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26个、优质课程资源24门,基本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全省社会教育质量和水平。











无锡市聚力构筑学习型城市新生态


近年来,无锡市以做优做实青年学习为牵引,聚力构筑“全域可学、全时能学、全龄乐学、全民善学”的学习型城市新生态。

一、聚焦青年学习,优化崇学尚学新机制。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无锡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来锡发展十项措施》等政策文件,构筑支持青年终身学习的保障体系,全方位支持青年成长成才,让青年学习成为城市的风尚。整合高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资源,成立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与终身教育联盟,建设以“锡青夜校”为牵引的“1+N”特色矩阵,打造无锡“青年夜校”、百企万人“技能夜校”、职工大讲堂“锡工夜校”“锡蕙夜校”等青年学习品牌。建立政府、市场、社会机构、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成本性收费模式,平均每课时约30元。鼓励教育、文化等事业单位人员到“锡青夜校”任教或参与服务,可获取适当公益报酬。

二、聚焦织密网络,构筑可学能学新空间。构建“政企校所+”模式。将青年赋能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聚焦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联合18所高校院所打造“产业实训学院”,推动校企学分互认,培养输送产业人才1271名。设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点42个,年均助力超2.5万名产业青年实现学历和能力提升。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充分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人文化宫、企业职工服务中心、青年之家等教育服务功能,推动“社区教育+公益托班/锡青夜校/锡银学堂”多元融合,打造青年学习赋能圈。激活“休闲空间+”功能。推动1500余个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美好空间”“百宅百院”等场馆拓宽青年学习空间,打造100余座“钟书房”全民阅读空间,方便青年市民沉浸式学习充电。每年举办“太湖读书月”系列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万人读书打卡活动,创设“钟书·夜读”“众享悦读”栏目并获评中宣部全民阅读优秀项目。

三、聚焦融通资源,打造便学促学新场景。加强数智载体建设。上线“锡慧在线”智慧教育平台,打造线上“锡学通”等应用场景,开设“无锡终身学习”电视栏目和报刊专栏,系统构建立体化“城市云端学校”,构建“一中心、五平台、X场景”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开发文化传承、艺术普及、体育健身、生活技能、职场提升等五大类课程资源超2.6万节,年均开设课程超1000门次。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创新课程供给,丰富现代科技产业类教学资源。优化融通转换机制。依托“灵锡”APP打造终身教育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阵地、课程、教师、学员一体化智慧管理,报名缴费、在线学习、监测评价等“一网通办”。

四、聚焦全龄友好,构建乐学善学新范式。关爱少年成长。连续5年举办中小学生假期“七彩公益安心托班”,年均开设寒暑假期公益托班超1000个,服务超3万人次,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互促共进。壮大老年教育。在县(市、区)财政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4/年安排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经费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左右专项支持经费。出台推动老年教育、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构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打造家门口的“锡银学堂”,全市老年人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达28%。关怀特殊群体。面向新就业群体打造“锡望骑手夜校”,帮助骑手们提升职业素养,拓宽发展道路。成立残疾人教育学院,建成3个国家级残疾人培训示范基地,累计培训8400余人,就业转化率超75%。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培训+”农民培训模式,近三年公益培训超4.3万人次。
















苏州大学打造“一核多点”终身教育赋能体系


苏州大学围绕全周期全民终身教育建设,在推进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社会协同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一核多点”终身教育赋能体系。

一、拓宽教育覆盖网络。实施“全民教育基地”深度覆盖计划,学校作为核心承载区,聚焦课程研发与师资建设,与苏州市姑苏、虎丘、吴中、相城、吴江5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布局共建14个社区教育基地,打造“一核多点”赋能体系,通过“政—校—社—企—行”多元协同,建设“家门口的大学堂”,营造无处不在的学习氛围,形成覆盖全域的终身学习网络。

二、精准服务个性学习。明确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定位,精心设计学习教育体系。面向婴幼儿推出“启蒙园”项目,夯实早期发展基础;针对青少年打造“研学营”矩阵,融合文化研学与科技创新;针对中青年提供“苏大夜校”和“假日学习港”双路径提升,兼顾职业技能与深度学习;针对老年群体设立“银龄教育联合教育点”,探索“学院式养老”实践。系列课程支持“跨主题、跨时段、跨场域”灵活组合,提供学习方案个性化定制服务,助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多元化积累。

三、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建数字技能人才发展中心,联合相关企业开发文旅融合课程,与桃花坞社区合作非遗传承课程,携手国际高校开展青少年音乐夏令营活动。建设社区银龄智库,推动老年群体反哺社会,由“受益者”向“贡献者”转变,构建价值共创的教育生态。

四、创新打造品牌项目。依托学校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设置“兴趣提升+技能赋能+人文涵养”三大课程模块,全面覆盖“To B+To C”多元学习场景,切实提升学习实效。与乡镇(街道)、社区、区域文体中心等合作,开设社区教育课程190门,服务学员近2000人次,助力居民“学、养、乐”生活模式建设。“苏大夜校”服务项目已累计报名2.4万人次,开班800余个,被《人民日报》、央视等200余家媒体报道,社交平台话题浏览量超30万,获评教育部“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典型案例”。















盐城市射阳县“四个优化”构建

社区教育实践新格局


盐城市射阳县聚焦社区教育阵地、人员、管理、专业发展等方面薄弱环节,积极探索创新,努力构建县级统筹、覆盖全域、多方联动、保障有力的社区教育新格局。

一、优化教育阵地,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社区教育在赋能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丰富居民生活、发展老年教育、拓展校外培训、致力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职责,依托现有镇(区)中小学,在全县设立13个镇(区)社区教育中心,完善射阳经济开发区、合德镇、射阳港经济开发区的社区教育中心建制,鼓励并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镇(区)设立独立的教育场所。

二、优化人员结构,完善管理体系。着力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爱岗敬业、干事创业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将镇(区)社区教育中心原有编制单列管理,专门用于社区教育工作,县城所在地合德镇核定编制5名,其余镇(区)核定编制3名。各镇(区)中小学核增1名副校长专职负责社区教育中心工作,不参与学校其他分工,其余人员从热爱社区教育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中遴选,持续强化社区教育中心独立开展工作能力。

三、优化职称评聘,激发内生动力。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照镇(区)社区教育中心人员编制数设置职称岗位结构,设管理岗(双肩挑)1名,专业技术岗若干。畅通职称评聘渠道,社区教育工作人员按照中职序列(社会教育)评审职称,不参与所属中小学序列职称评聘,相关工作业绩由县社区学院进行核准、县教育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定,切实提升岗位吸引力,确保转岗教师安心专职从事社区教育工作。

四、优化管理机制,加强绩效评价。建立县教育部门和镇(区)政府双重管理模式,定期研究部署、调度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优化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县财政将社区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下拨至县社区学院账户,实行独立核算,由县教育部门和县社区学院对镇(区)社区教育中心进行绩效评价后发放。鼓励镇(区)社区教育中心提升自我发展、自我造血能力,积极尝试市场化运行机制,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满足当地居民、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培训需求。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