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红色印迹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来源:社区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9-04   浏览次数:10

 一、课题名称

沙家浜红色印迹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沙家浜作为江南抗日根据地的标志性区域,留存了丰富的“红色印迹”,包括战斗遗址、革命旧址、口述史、老物件等,这些印迹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团结奋斗、不畏艰难”的精神内核。

    当前,社区教育作为基层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的关键阵地,面临两重现实问题:一方面,红色教育内容多依赖通用素材,缺乏与本地历史结合的“在地性”资源,导致居民参与感不强;另一方面,沙家浜红色印迹的保护与利用多集中于景区展示、学校研学,未能深度融入社区日常生活,其教育价值尚未在基层充分释放。如何将红色印迹转化为社区教育的“活教材”,成为推动红色文化落地生根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意义

1.资源活化价值:系统开发沙家浜红色印迹的社区教育功能,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教育内容,实现红色文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跨越。

2.社区教育提质价值:丰富社区教育的红色内涵,创新“在地化”教育模式,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提升居民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3.实践示范价值:探索红色印迹与社区教育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为全国同类地区利用本地红色资源赋能基层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梳理沙家浜红色印迹的核心资源,明确其在社区教育中的开发潜力与方向。

2.构建红色印迹融入社区教育的开发体系(资源筛选、内容转化、载体设计),形成系列可落地的教育项目。

3.探索红色印迹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模式与长效机制,验证其教育效果并推广实践经验。

   (二)研究内容

1.沙家浜红色印迹的社区教育资源梳理与价值定位

1)全面普查沙家浜红色印迹资源:包括物质印迹(如芦苇荡战场遗址、后方医院旧址、抗战老物件)和非物质印迹(如军民鱼水情故事、老兵口述史、革命歌谣)。

2)结合社区教育特点(受众广泛性、内容实用性、形式互动性),筛选适合开发的核心资源,分析其教育价值:如历史认知价值(还原抗战史实)、精神引领价值(传递团结奉献精神)、情感共鸣价值(唤醒家国情怀)。

2.红色印迹的社区教育内容开发与载体设计

1)内容转化:将红色印迹转化为社区教育内容,如编写《沙家浜红色印迹故事集》(适合不同年龄层的版本)、制作“印迹背后的精神”系列微课(聚焦军民合作、顽强抗争等主题)。

2)载体创新:设计多样化社区教育载体,包括:

体验类:“重走抗战路”社区寻访路线、“印迹复刻”手工活动(如制作简易担架、模拟电报)。

互动类:“红色印迹辩论赛”(围绕“新时代如何传承沙家浜精神”展开)、“老物件故事会”(居民分享家中红色物品与故事)。

数字类:开发社区红色印迹线上展厅(含VR实景、语音讲解)、“每日一印迹”社区公众号专栏。

3.红色印迹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模式与实践路径

1)分场景运用:在社区学堂(开设红色专题课程)、文化广场(举办红色情景剧展演)、邻里中心(设置红色印迹展示角)等不同场景设计差异化运用方案。

2)分群体实践:针对社区青少年(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培养计划)、中老年居民(组织“红色记忆座谈会”)、新居民(设计“印迹寻根”融入活动)等群体,制定精准化教育路径。

4.红色印迹社区教育的长效机制构建与效果评估

1)机制建设:建立“资源共建”机制(与沙家浜纪念馆共享史料)、“队伍共育”机制(培育社区红色教育志愿者团队)、“效果共评”机制(社区、居民、专家三方参与评价)。

2)效果评估:设计评估指标(如居民红色知识知晓率、活动参与率、社区红色文化氛围改善度),通过试点社区实践数据验证开发与运用方案的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梳理沙家浜抗战史料、红色文化教育理论、社区教育实践案例,奠定研究基础。

2.实地调研法:走访沙家浜纪念馆、周边社区,调研红色印迹现状及居民教育需求,形成资源清单与需求报告。

3.行动研究法:在试点社区开展“开发设计—实践运用—反馈优化”的循环,动态完善教育内容与载体。

4.案例分析法:选取社区红色教育成功案例(如红色主题邻里节、印迹故事分享会),提炼可借鉴的经验。

5.问卷调查法:通过居民问卷、访谈,收集对红色印迹教育项目的评价与建议,为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五、课题研究步骤与进度安排

    1.资源梳理阶段(第1-3个月)

1)完成沙家浜红色印迹普查,筛选适合社区教育的核心资源。

2)调研3-4个试点社区的教育需求,形成“资源-需求”匹配分析报告。

2.开发设计阶段(第4-6个月)

1)完成红色印迹教育内容转化(如故事集、微课脚本)。

2)设计多样化教育载体(寻访路线、互动活动、数字平台),形成初步方案。

3.实践运用阶段(第7-9个月)

1)在试点社区落地教育项目(每月2-3场主题活动),记录实践过程与居民反馈。

2)结合反馈优化内容与载体,形成中期实践报告。

4.总结推广阶段(第10-12个月)

1)构建长效运用机制,形成《红色印迹社区教育开发与运用指南》。

2)撰写研究总报告,举办成果推广会,向其他社区辐射经验。

六、预期成果

1.理论成果

1)研究报告1份(约2.5万字),系统阐述红色印迹在社区教育中开发与运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2)学术论文1-2篇,发表于社区教育或红色文化研究期刊。

2.实践成果

1)《沙家浜红色印迹社区教育资源手册》(含资源清单、价值分析、开发建议)。

2)《红色印迹社区教育活动案例集》(含10-15个可直接套用的活动方案)。

3)数字成果:社区红色印迹线上展厅(H5或小程序)、系列微课视频(5-8集)。

3.应用成果

1)试点社区红色教育参与率提升40%以上,形成可复制的“资源开发-载体设计-机制保障”模式。

2)向地方社区教育部门提交《关于推广沙家浜红色印迹社区教育模式的建议》。

   七、研究团队与分工

    1.课题负责人:金雪明(沙家浜社区教育中心,研究方向:基层红色文化教育),统筹课题规划与成果审核。

2.核心成员:徐耀良、黄国庆(负责红色印迹资源梳理与价值分析)、黄宝元(负责教育内容开发与载体设计)、XXX(负责社区实践与数据收集)、XXX(负责机制构建与效果评估)。

3.合作单位: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提供史料与专业指导)、沙家浜镇华阳村、沙家浜镇芦荡村、沙家浜镇横泾村3个试点村(提供实践场地与居民资源)。

    八、经费预算(示例)

        项目      金额(元)      说明

调研差旅费    7000    沙家浜资源普查、社区调研交通住宿

内容开发费    8000    手册编写、微课制作、线上展厅开发

实践活动费    9000    社区活动组织、材料制作、志愿者补贴

评估推广费    5000    问卷调研、成果印刷、推广会费用

专家咨询费    3000    理论指导、成果评审费用

合计 32000 

   九、课题创新点 

1.开发视角创新:突破“红色印迹=历史符号”的传统认知,从社区教育需求出发,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教育资源,实现从“资源本身”到“教育产品”的深度开发。

2.运用模式创新:构建“分场景+分群体”的精准运用模式,针对社区不同空间(学堂、广场、线上平台)和不同人群设计差异化教育载体,解决红色教育“一刀切”问题。

3.机制创新:建立“纪念馆-社区-居民”协同开发机制,让居民从“教育受众”变为“资源开发者”(如参与口述史采集、活动设计),确保红色印迹教育的可持续性。

   十、课题可行性分析

1.资源基础:沙家浜红色印迹资源丰富且保存完整,纪念馆可提供专业史料支持,为开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实践条件:试点社区已建立稳定的教育工作体系,居民对红色文化教育需求强烈,具备实践落地的良好环境。

3.团队能力:研究团队兼具红色文化研究与社区教育实践经验,合作单位资源互补,可保障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效转化。

十、主课题研究

围绕《沙家浜红色印迹在社区教育中开发与运用的研究》主课题,可从资源转化、载体创新、群体适配、机制保障四个维度设计子课题,形成“开发—运用—保障”的完整研究链条:

子课题一:沙家浜红色印迹的社区教育资源分类与转化路径研究

研究重点:系统梳理沙家浜红色印迹(物质类如遗址、老物件;非物质类如口述史、歌谣),按“历史认知、情感共鸣、行为引导”三类教育功能进行分类;探索印迹资源向社区教育内容转化的具体路径,如将“芦苇荡战斗遗址”转化为“沉浸式历史课堂脚本”,将“军民合作故事”改编为“社区情景剧剧本”,形成可复用的转化方法。

子课题二:沙家浜红色印迹在社区教育中的多元化载体设计与实践

研究重点:针对社区教育“场景分散、形式灵活”的特点,设计多样化教育载体。例如:开发“红色印迹数字地图”(社区线上平台嵌入,支持居民扫码听故事)、“印迹主题社区市集”(融合红色手作、故事分享、知识问答)、“家庭红色任务包”(含亲子共同完成的印迹寻访、历史拼图等任务);通过试点实践对比不同载体的参与度与教育效果,提炼最优设计原则。

子课题三:沙家浜红色印迹在社区不同群体中的差异化运用策略研究

研究重点:聚焦社区青少年、中老年、新市民等群体的认知特点与需求差异,设计针对性运用策略。如:为青少年打造“红色印迹研学社团”(定期开展遗址探访、历史情景剧排演);为中老年开设“印迹记忆工坊”(组织口述史记录、老照片修复);为新市民设计“红色印迹融入课”(结合地域文化认同开展寻访活动),并通过实践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子课题四:沙家浜红色印迹社区教育运用的长效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重点:破解红色印迹教育“一阵风”“形式化”问题,探索长效保障机制。包括:构建“政府主导+社区执行+居民参与”的组织机制(明确各方权责);设计“资源共享、人才互通”的馆社联动机制(纪念馆与社区定期交换史料、培训师资);建立“居民评价+专家评估”的质量监控机制(确保教育效果持续优化),形成可复制的保障体系。

上述子课题既覆盖“资源开发”的源头环节,也包含“群体运用”的落地场景,更注重“长效保障”的可持续性,共同支撑主课题对“红色印迹如何深度融入社区教育”的核心探索,确保研究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申报单位:沙家浜镇社区教育中心

申报日期:202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