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教育报告(2015)
来源:社区学院  发布时间:2019-04-26   浏览次数:13

    在2013-2014年的两年时间里,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类型,社区教育延续已具有的三大推力和五个支撑点的作用,正在成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及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总体上呈现出全面、多样、快速和积极求发展的趋势。

1.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共识基本形成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提出,“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拓宽终身学习通道”;2014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 “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20148月,国家教育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七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对于“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县级以上参与城市从2012年的572个扩展到2013年的697个和2014年的948个。围绕生活的社区教育,践行

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地方终身教育立法进程加快

    福建省、上海市、太原市相继于2005年、2011年、2012年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太原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其间隔分别是6年和1年。但在2014年的一年内就有两地即河北省和宁波市分别通过了《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从各地立法内容看,共同点是强调了终身教育工作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强调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编制终身教育发展规划;规定了所有公民享有平等参与终身教育的权利,并对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做了特别的规定;明确了终身学习活动日或活动周;强化了各类资源的整合等。2014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拟将过去49个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权扩大至282个设区的市。各级政府已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积极推进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3.多种类型的社区园地制宜地发展社区教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随着老城区改造、    城市新区扩张、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悄然形成。传统街坊型社区、单位组织型社区、物业管理型社区、城边扩展型社区、城郊移民型社区、大型混合型社区等,或多或少都在因地制宜地发挥着社区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普及性作用。这些社区通过培育多元文化教育主体,激发城乡社会组织活力,推动以老街坊居民文化传承、新市民和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以及社区居民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围绕生活的各种教学活动,探求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互为补充的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途径。

4.“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是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出后的第10年,这一年学习型社会建设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引发了一系列变革。一个围绕“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及可持续发展”主题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后发布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倡导“重振家庭和社区学习活力”,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学习,促进社会资本的建立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彰显出社区教育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抓手作用。

5.推动社区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层次、多主体趋势

    “多层次”推动表现在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社区教育的机构,搭建社区教育支持服务体系,而且层层有主体,将社区教育向下延伸到院落,建立学习圈。其中,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凭借系统和办学优势,已经成为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依托。到2014年,全国有12个省和4个直辖市成立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它们全部是依托当地的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主体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普通高

校、成人高校[主要是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等的参与;党政群机关(党校)、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社团组织等的参与;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以及各类组织等,或受政府委托或自发组织,或单独或跨界合作,通过资源统筹等,共同推动社区教育;区域性社区教育协作组织的积极推动等,使社区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6.面向老年人的社区教育正在成为工作热点和重点

    随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面向老年人的社区教育服务网络架构止在形成。在“老有所需、老有所学、老有所获、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思想指导下的“学习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要求标准化”的“五化五有”“文化养老”和“网格化”老年教育品牌等模式的构建,彰显出社区老年教育的特色。各地就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整合,

农村老年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7.社区教育实验、示范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教育部批准设立的180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及示范区和各省设立的逾500个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及示范区,带动了全国近20%的区、县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20133月开始,历时逾一年,主要针对实验区及示范区的居民和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百万份问卷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同度、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和社区居民的获得感,使得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从旁观、尝试、加入发展为积极、主动地推荐给邻居和朋友:学习者参与社区教育活动能够获得愉悦的心情,学到新知识,产生新动力。实验区及示范区自身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组织资源整合,深化教学服务功能,打造社区教育发展的合力效应,使社区教育的辐射面年年扩大,逐步形成了区域点、线、面的全覆盖,提升了社区教育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教育部以动态管理机制传导,以工作督导、督查和以实验项目拉动等方式,持续推进实验、示范工作,引领全国社区教育前行。

8.数字化社区教育正在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随着网络与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对网上学习的认知逐年提高。以社区教育网、市民学习网、终身学习平台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学习社区网站面向省域服务的有21个,服务地、市的有1 17个,服务区、县的有52个。而且数字化学习社区网站点击的有效性也比2012年度提高了一倍。网站技术应用更加成熟,稳定性、便捷性、功能性更加人性化、更加注重社区性。许多社区教育平台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来增加互动,加大了对学习资源和社区活动的传播力度。网上内容已经由过去主要呈现工作动态、政策宣传、机构介绍等基本信息转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特色课程和教学活动,尤其是对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社区居民选择学习的内容较多地集中在文学艺术、休闲生活、人文修

养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不懂不会,上网查看”正在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

9.社区教育研究群体趋向年轻化,省社科社区教育立项扩大近两倍

    社区教育研究群体一改过去年长者居多的窘境。在中国知网(www. cnki. net,以下简称CNKI),以主题、篇名、关键词为“社区教育”进行高级检索,除了新闻报道、征稿启事、访谈等非学术文本外,得到论文978篇。“70后”和“80后”研究者的论文发表占比逾5成。社区教育研究群体相对集中于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和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高校。研究热点及创新成果相对集中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终身教育、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社区老年教育等方面。同时,大量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关注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主要集中在社区教育办学机构、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工作推进等实务探索方面,这反映了社区教育研究的务实风格。省级立项社区教育研究课题在2014年度和2013年度分别比2012年度增加了1.3倍和1.9倍。

10.社区教育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人人乐学,创意@生活

    以“为实现中国梦——终身学习·人人成才”(2013年)和“全民终身学习,创造出彩人生”(2014年)为主题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参与地区及受益群众数量大幅增加,与IO年前相比,增加了近100倍。“共读好书”“助读助学”“诵读经典”“科技法律知识进社区”“数字化学习”社区规范化建设培训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歌舞绘画、茶艺园艺、“做中学”等社区教育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学习社会生活摄影,围绕生活的社区教育i -实验等跨地区协作组织活动频繁开展。学习基地建设创新、数字化建设及新农村、新农民方面的实践工作的交流与推广活动频繁。通过全国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镇评选和“百姓学习之星”评选,涌现出大量乐学向上的感人事迹。社区教育平台正在成为邻里互动的载体、少年儿童的科普知识乐园、青年人下班后的减压之地、老年人的怡情场所、家庭幸福的加油站。

    2013年和2014年的社区教育发展正处于我国经济社会新常态形成的过程中,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程度,决定了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先行者已经在朝着深化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方向持续推进,滞后者仍然停留在对制度、机构、人员、投入等基本问题的纠结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社区教育充分发挥作用,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本报告的撰写者——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力求全景式地展现出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为关心社区教育发展的机构、研究者、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提供一些基本资料。我们抱着这样的目标,在撰写本报告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由于能力和资料有限,报告中一定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诚恳地接受批评、指正,以便在今后的《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中加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