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理解与传承发展地域文化》
来源:finnyfish  www.cssqjy.com  发布时间:2014-09-28   浏览次数:12
    背景材料之一:梅李是世代闻名的“孝子之乡”。据《常昭合志》载:“世俗所传二十四孝,吾邑竟其三,又皆在梅李。”这三大孝子分别是“扇枕温衾”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少年丧母,刻母为像,事之如生的丁兰。
    自清代以来,有史料记载的梅李孝子还有乾隆旌表的入海飘流,千里寻父,哭树生桔,治愈母病的方焕先;咸丰年旌表的母病三年未见笑容,为救父命而被贼人所杀的钱亮灿;秉性孝友,曾割股愈亲疾的温文毅;只身乞食抵陕寻父,因父已故,乃检遗骸,囊负而返的管宝;父殁,束草卧棺侧两载,母病,割股煎药的张润;闻父病,星夜归里,途中遇盗,砍伤左手,仍力疾侍奉的邓开洲;母病,亲尝汤药,为其洗涤溺器的邓裕明;母严冬被薄,为其温衾,母患疽溃,晨夕吮其毒的吴长生等。
    背景材料之二:“我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十三岁撑起一个家的“全国孝爱之星”薛馥华;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放弃高考,科学种田,带领方圆几里百姓奔小康的好儿子殷健;三十三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好媳妇唐静宝;真比亲生儿子还亲的好女婿王建华;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本色,书写普通妇女平凡人生的朱新云;善良无私众口交赞的好媳妇吴淑英;“谁言寸草心,报答三春晖”坦坦荡荡男做女工的孙幼康;孝心、爱心、责任心于一身的著名企业家季丙元;“用情去做,真心实意”任劳任怨的好媳妇徐云华;“母亲生活好了,我才安心工作”的新常熟市民张文凤。他(她)们是梅李镇首届十大孝星。
    背景材料之三:梅李镇首届“十佳好男人”、梅李镇首届“十佳好婆媳”。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若干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特色丰富拓展着中华文化。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华,可以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丰富的素材,是促进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孝爱文化”的内涵
    “孝爱文化”是梅李特有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孝爱文化”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环境意义上的自然属性,也有历史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属性,包括民风民俗,传统习惯,生态环境等。梅李孝文化的形成是在这基础上传承发展起来的。如今梅李所创的“孝爱文化”、“孝廉文化”、“孝和文化”、“孝德文化”等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其中也包括了宗教信念,风俗习惯,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的内涵。孝文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文化概念,虽说有的已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但包含着梅李数十年来的民风民俗,民族心理等所谓的“俗文化。”梅李的“孝爱文化”是在梅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积淀传承发展的,并在这过程中对江南水乡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影响,它对当前梅李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它是吴文化中“聚沙文化”的精神核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孝爱文化”的特征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空间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梅李的“孝爱文化”受中国儒家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的思想与行为,古代如此,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一、梅李“孝爱文化”对中华文化具有从属性
    文化在广义上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就是这总和文化中的子文化,那么,梅李“孝爱文化”就是地域文化中的分支文化,它尊崇了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思想观念。孝文化只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它的普遍性和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相结合。(梅李自古以来就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美誉),所以梅李的“孝爱文化”与其它地域的孝文化的理解而显示出它的特色。
    二、梅李“孝爱文化”的长期性
梅李“孝爱文化”的形成具有一定时间的持续与沉淀,它的形成过程是长期性的,就是生活中一个个典型的孝子形成的。(这已在背景材料之一作了说明)是梅李早在开埠一千一百余年历史之前,在东汉、三国时期,就有孝子黄香、丁兰和孟宗闻名于世,是常熟区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吴文化的一个沉积点。孔子以为,孝是先王的“至德要道”,它不仅是德性的根本,同时还是政教之根本。
    三、时代赋予梅李“孝爱文化”新的内涵
    孝的初义,大概就是善待父母。时间渐近,发展至今,包含了文明礼貌、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家庭和谐、尊师敬贤、尊长爱幼、扶危济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等美德范畴。它们不仅能够容纳而且能够不断吸取其他地域文化的有益因素来发展自己。梅李“孝爱文化”的发展史,呈现了薪火相传(背景材料之二已作了说明)。梅李首届十大孝星评比,首届十佳好婆媳评比,首届十届好男人评比,梅李孝廉灯展,孝廉在梅李系列活动,孝和在梅李系列活动等地域文化,已在梅李人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它是梅李党委政府确定的——梅李孝爱日,这是梅李孝爱文化的里程碑,“孝爱”成为了梅李一种文化现象。
孝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人才。梅李“孝爱文化”为梅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自觉传承与发展优秀的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注重投入,加强孝爱古文化的保护力度
    传承与发展优秀的地域文化,离不开对其的发掘、保护和弘扬,划定保护区域,制定各项保护计划,把天字村重建的“丁兰”亭,聚沙公园内以流传的十四孝子事迹制作的“孝爱长廊”和公园内的“孝廉”广场、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梅李颐年苑作为梅李“孝爱文化”主要传承基地。加强孝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梅李成立了“孝爱文化研究会”,组织有关学者组成调研队伍,创办了《梅李孝爱文化研究》半年刊。梅李“孝爱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历代孝子辈出的梅李,孝址众多,孝俗浓郁,虽说有些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但多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开展活动,增强“孝爱文化”的渗透力
    五年前,梅李镇党委、政府把每年的“母亲节”命名的“梅李镇孝爱日”和传统节日与“孝爱文化”相结合,推出“和谐梅李”、“人文梅李”工程,以“孝爱在梅李”、“孝廉在梅李”、“孝和在梅李”、“孝德在梅李”为主题,开展“十大孝星”评比,“十佳好婆媳”评比、“十佳好男人”评比,树立了新时期的“孝爱和谐发展”之风,编写的《孝道歌》在全镇6所中小学和外来子弟学校传唱,音像出版《福地梅李》11首歌,连续三年编辑出版了《孝爱在梅李》、《孝廉在梅李》、《孝和在梅李》三本系列丛书,每年的元宵节和八月十五的“梅李灯会”家喻户晓,在常熟城乡有一定的知名度,进一步丰富了“孝爱文化”的内容。
    三、“梅李孝爱日”的立意
    自2009年开始,梅李镇把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定为“梅李孝爱日”,把传统与现代巧妙的结合,成为全镇人民的节日,以传承文化感动人,以传承文化启发人,以传承文化塑造人,以我们的节日,宣扬父母,子女以“孝”、“和”为核心的“孝爱文化”。在传统的孝爱文化基础上,糅合全镇人民的世俗生活内容及其文化价值理念、倡导“孝爱文化”中的人格平等性和义务进行的互益性,提倡子女尽孝于父母,而更加重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与教育,以孝爱促和谐,共建和谐大爱精神文化家园。
    四、实现“孝爱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孝,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梅李传统的孝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现代性的转化。优秀的地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需要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来推动,梅李镇做到了这一点。近五年来,梅李围绕“孝爱”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是最好的证明,让“孝”的力量传递的更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江苏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肯定。2009年,“孝爱在梅李”获评苏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年度十大新事,2010年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江苏省孝爱文化之乡”称号,在召开的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孝爱在梅李”活动被省文明委授予“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创新案例奖”,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年11月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学会决定命名梅李镇为“中国孝爱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孝爱文化传承基地”,于2012年6月正式授牌。
积极响应中央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的号召,担当起“孝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梅李的“孝爱文化”已成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已成为当代梅李地域文化建设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为“福地梅李”添砖加瓦。